【直擊工作室】惠君老師專訪

玩羊毛氈已經有十幾年歷史的惠君老師,是國內羊毛氈藝術家的先驅。從當年台灣根本沒什麼人做羊毛氈、也沒什麼參考書籍,到現在羊毛氈創作逐漸普及。一路走來,惠君老師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與羊毛對話,也透過複合媒材nunofelt的技法,不斷地挖掘羊毛氈更有趣與多變的可能性。




惠君老師的工作室位於板橋臺藝大文創園區內,古老的建築刻畫著歲月的痕跡,窗邊一眼望去就是茂密的樹林,是個讓人感到輕鬆舒適的空間。

游惠君

一個想讓羊毛氈在濕熱氣候的台灣,
仍然為人們接受與喜愛的工藝人。
相信──
深耕工藝需要堅持與頑強。
對作品的認真與誠意會被感受到。
相信──
技術就是工夫,工夫靠苦練,佐以理論才能傳承。

‧羊毛氈手創館專任教師
‧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研究所
‧伊甸基金會愛明發展中心羊毛氈工坊教師



1.請簡單介紹一下自己
我從國小練了十多年的田徑,高中畢業後回母校,老師見到我問我念什麼學校,當我回答「藝專」時,老師還懷疑我說錯,覺得我應該要去唸體專(笑)。我想我因為長期接受運動員的訓練,鍛鍊出意志力與不服輸的個性,所以在創作的時候也有所幫助。創作就跟運動訓練一樣,心急沒有用不會立即看出成果,可是不斷嘗試就自然會有成績出來。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從國立藝專(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到台灣藝術大學工藝研究所。從來沒有預設未來的目標是什麼,我覺得重點是把每個階段該做的事情做好,就會自然累積經驗與養分,前往該去的地方。

溯~游惠君老師的畢業展
2.可否分享最初如何接觸到羊毛氈的?
最剛開始是在台藝大上纖維編織課的時候接觸羊毛氈,也只有兩堂課的時間。剛開始覺得不好玩,材質感覺好熱很不適合台灣天氣。因為從事羊毛氈創作的人少,經驗需要慢慢摸索累積,所以失敗率相對來說也就提高了。那時對於縮率與質感的關係也沒有概念,透過不斷累積失敗的經驗與試片製作,才慢慢熟悉羊毛氈縮的特性。

2005年開始我因為在伊甸基金會愛明發展中心擔任義工老師,規劃視障者體驗的手作活動時,考量經費以及操作的難易度後,發現羊毛氈是個工具簡單且容易上手的項目。一直到現在伊甸基金會成立了僕域公益文化創意中心,專門推動羊毛氈的體驗、訓練、展售,我還是很積極且不斷嘗試協助視障與弱勢朋友有更好的方式製作羊毛氈。
 
另外,我從2006年起於羊毛氈手創館任教,因為教學的需要,讓自己更努力去嘗試羊毛氈,每次的授課就像跟同學一起進步,之後也就更喜歡去嘗試更多的變化與應用。

EVOUNI與伊甸基金會僕域公益文化創意中心合作的羊毛氈商品

3.羊毛氈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為何選擇以羊毛氈作為主要的創作媒材?

從2006年起我開始玩Nunofelt,那時台灣並沒有專門從事Nunofelt創作的人。而我動機其實很單純,只是覺得羊毛氈既然是環保又自然的工藝,如果能讓質感更輕、薄、柔軟,羊毛氈就一定可以在氣候炎熱的台灣,廣受大家的喜愛。

當我在羊毛氈手創館教學nunofelt專題課程時,透過不同試片的製作,以有系統的實驗讓縮率更清楚,也更能夠掌握完成後的質感與尺寸。讓作品完成時有更棒的「驚喜」而不再是讓人傻眼的「驚嚇」。
惠君老師的nunofelt作品

4.通常在工作室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一個禮拜至少有三天會在工作室裡度過。通常都會事先規劃好每天的工作進度,早上九點左右就會抵達工作室,先放個音樂想一下今天的工作順序,接下來就開始工 作。通常還滿多朋友也會來聊天,所以中午時間常常有朋友會帶食物過來一起用餐。中午休息完就繼續動工,大概到太陽下山的時候才會收東西回家。

5.最喜歡工作室的哪個部份?

我最喜歡窗邊這個位置!有鳥兒在樹叢間穿梭鳴叫,有微風吹來也很涼快。我常常會邊工作不時望著窗外的樹叢發呆,結果進度又落後了。


6.跟大家分享一下作品創作的靈感來源?

通常靈感來源大概有兩種,一種就是收集資料之後進行分析,另外一種就是認識材質與材料對話。而我的靈感來源是後者,我常常會看著某樣材料,然後好像就聽到他說:「做我吧!做我吧!」於是,就動手開始創作囉。不過,如果材料不講話那就休息吧,改天就會有想法繼續完成了!
惠君老師/ 豆腐~Nuno felt 氈織創作展

7.如何讓自己一直保有對羊毛氈創作的熱情?遇到創作瓶頸時如何突破的?

羊毛氈有趣的地方是他永遠都有新花樣,同時是古老的工藝卻又具備新的可能性。我喜歡嘗試別人沒做過的東西,永遠都覺得可以有新的挑戰。很多人容易放棄是因為覺得達到了技巧的滿足點,或是再接下去好像有點困難就會收手了,但是,其實之後才是更有趣去嘗試的關鍵啊!現在放棄就喪失挑戰的樂趣了。



8.以過來人經驗,提供一些建議給想擁有自己工作室(與創立品牌)的創作者好嗎?

做工藝的人其實很需要工作室,因為可以跟家庭有所區隔,可以專心做事。像在家裡就會想要看一下電視、收個e-mail、打掃一下、吃點東西,很容易就被打斷創作的思緒。不過工作室其實也不是真的必要的,因為它的確也是個經濟負擔,可能因此需要去花更多時間教學或是販售商品去維持工作室的營運。

說到創立品牌了話,就不只是設計與創作而已,還有製造、管銷、成本與會計等問題需要考量,再加上手作品也沒辦法大量複製,其實創作者是很容易因此消耗殆盡的。最重要的還是必須抱有熱情,去思考自創品牌跟別人的作品差異,才能夠支撐自己走下去。


羊毛氈手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