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陳淑燕-穿越時空的囊袋 |
由原來是女性工藝及生活工藝延展出來的纖維藝術,有異於素描、水彩、油畫或雕塑等學院學習的創作素材,代表著另外一種更貼近我們身體經驗與感受的表達媒介。那柔軟溫暖的特質、豐富質感的媒材、及多樣的技法,更能開創人的感官經驗以及創作熱情;同時也能表達有異於一般男性主流藝術的女性觀點。
研究所時,因為在研究樹皮手工造紙而翻閱古代造紙相關書籍,無意間得知紙張的源頭與織品的源頭是相連接的,都是由樹皮的處理而來,同時作為織品的樹皮布更早。這原始的織品工藝也曾在同屬於南太平洋文化圈的台灣,原住民族的生活中製作與使用過。發現這樣一種失傳的古老技藝,又是編織的源頭,像是秘密的寶盒,怎不令人興奮;開始從採集樹皮開始,一邊玩手工造紙塑形,一邊玩樹皮布的材質試驗,也作了一件非常巨大的裝置創作!
樹皮布是一種非常原始的素材,散發天然質感的特質。透過搥打的技術,讓堅硬的樹皮成為柔軟的布。如紗布般網狀的質感,吸水性好,可以染繪,也能夠縫繡;透過搥打或縫接,能夠讓樹皮布變大。
什麼是您作品最重要的中心意涵與表現方式?
作品中常用象徵孕育的容器與空間形態來呈現最純淨原初的有機內在!對我來說,人的內在,如一處隱隱發光的透明容器,也像是生物體孕育的囊袋,這是,最原初充滿生命能量的所在!當飽滿自足的生命流動了,那麼源源不絕的深探觸角,將由內往外擴散、蔓延,也由外向內滲透、穿越。
偏好原始植物素材的發揮,擅長運用樹皮布、立體手工造紙、植物染色等複合媒材與空間裝置。作品常探索人的內在生命與原始自然的關係!| 作品名稱:漫遊者之屋 |
請談談當您進入部落接觸原住民編織以及兒童藝術教育這兩部份分別帶給您的影響。
兒童藝術教育是我在大學學習美術創作之後主要投入的工作。
早年接觸原住民部落被他們充滿活力與自然節奏的生活與文化所吸引,驚喜於人類可以如此有自然韻律的生活與思維,但是也同樣面對資本社會的衝擊,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與精神正逐漸流失!只會畫畫的我,想著自己可以幫甚麼忙,看到原住民的物質文化,看到編織,心想也許自己可以從這方面接觸與學習,未來可以奉獻一些能力,也正好那陣子接觸了纖維藝術的展覽,種種的因緣,讓我走上學習編織、從事纖維藝術的道路。也正好在研究所之後,因為國立台灣史前館推廣教育組的邀約,連續2年規劃與執行原始編織創作研習營,將樹皮布、藤編、羊毛氈等原始編織的技術與現代創意推薦給原住民工藝家。我也在2005年之後進住部落,一方面協助部落在染織這區塊的復振、研習與發展,奉獻自身所學,另一方面也學習到早期的部落工藝與族人日常生活的息息相關,以及對自然環境的運用智慧。尤其原始編織工藝這區塊,其實正好能銜接目前大家所重視的環保與綠色的精神。
什麼是您創作的靈感來源?是否有遇過創作瓶頸,如何解決?常常走向大自然,看見山海的氣韻,也看見樹木、花朵的微觀之美,累積平時的生活感受,於是散步時、移動時,「靈感」這個既老又新的朋友自然來相找!瓶頸是一定有的,當時間太壓迫時,當生活沒有感受與時間思考時,那麼我得放鬆自己去散步、去旅行,尤其去原始自然的山,那會寧靜的與自己深沉相處;或是看書感受另外的心靈所思所感。
您接下來預計要創作的主題與內容為?
原來就喜愛使用自然材質來創作,住在花蓮東海岸的這幾年,自然素材取材更方便了,也希望能push部落的工藝,所以接下來應該會繼續自然材質的研發與創作,尤其以樹皮布、植物染、竹藤編、月桃等材質為主,無論在自己的創作上,或是部落工藝的發展上。主題仍然會以女性的角度關心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探討內在與外在之間的流動狀態!
【快問快答】
小時候的志願?
當老師,作家
當老師,作家
如果可以交換人生,你想成為誰?
沒想過!每個人的人生都如此不同,也充滿驚喜,好好的做自己就是了!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要怎麼過?
把握每個當下,一樣的過!
把握每個當下,一樣的過!
你的口頭禪是?
沒有耶
陳淑燕的筆記本
又到了筆記本小單元囉,透過這個方式,來看看藝術創作者如何去看待書寫,也提醒我們拿起筆練練字,重新感受筆觸的溫度。
淑燕的筆記本也是用樹皮布所製成的,個人化的風格非常強烈呢!她特別翻出兩篇隨筆與我們分享,談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確幸,相信能夠多觀察與感受生活的人,能夠累積更多的創作能量,也能夠呈現與眾不同的藝術創作。
沒有耶
陳淑燕的筆記本
又到了筆記本小單元囉,透過這個方式,來看看藝術創作者如何去看待書寫,也提醒我們拿起筆練練字,重新感受筆觸的溫度。
淑燕的筆記本也是用樹皮布所製成的,個人化的風格非常強烈呢!她特別翻出兩篇隨筆與我們分享,談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確幸,相信能夠多觀察與感受生活的人,能夠累積更多的創作能量,也能夠呈現與眾不同的藝術創作。



